海顿在欧洲音乐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。他是古典乐派奠基者之一,是他确立了“弦乐四重奏”和古典“交响曲”的结构形式,把交响曲定为四个乐章,以完整的乐队编制进行配器,为近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从时间上说,从巴赫、亨德尔出生的1685年到贝多芬去世的1827年,相隔140多年。在这140多年的时间里,德奥有五位伟大的作曲家诞生,即巴赫、亨德尔、海顿、莫扎特、贝多芬。在这五位作曲家中,亨德尔加入了英国国籍,成为服务于英国贵族的作曲家,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。除了宗教题材之外的其他音乐,比较著名的是《水上音乐》、《森林音乐》和《焰火音乐》,这些音乐优美顺畅,但有时候会让人想起李白的“云想衣裳花想容”。其余四位都命运多舛,这不用多说。
只是,在这四位作曲家中,海顿显得有几分“尴尬”:论在音乐史上地位之重要,谁也不会否认,被尊为“交响乐之父”。除了上面说过的,其作品数量也是非常之多:交响曲超过100部、弦乐四重奏《云雀》等77部……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的“主题活用原则”直接启示着贝多芬“动机发展”的灵感。在我看来,海顿的音乐和莫扎特、贝多芬音乐一样,都很好听。巴赫作品,我唯一不爱听的是管风琴,我适应不了管风琴的声音。可是,海顿的作品受欢迎的程度,却远远不如巴赫、莫扎特和贝多芬。其中原因耐人寻味。
尽管海顿的交响曲都很好听,尤其是《惊愕》、《军队》、《伦敦》等几部更受喜爱。但听他的交响曲,因为有了莫扎特在配器上的创新和贝多芬乐队规模的扩大,海顿的交响曲,似乎让人有点不过瘾,缺乏宽深的音场和丰富的乐器色彩,感觉只是比室内乐规模大些。所以有一些音乐爱好者虽然收藏部分海顿的交响曲,但听的次数并不多。这是显而易见的方面。
造成海顿“尴尬”更深的原因,我想有三个方面:
一是海顿的音乐不重深刻抒情和戏剧性效果。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,不重深刻的抒情,自然音乐缺少戏剧性效果。音乐是一种情感表达方式,或者说音乐的本质是抒情。如果在抒情上不作深刻表达,尽管作品音乐语言朴素、简洁、平易近人、感情明朗、乐观,但自然会显得平淡、缺少色彩。所以关于《惊愕》的故事,也不能只怪音乐会的常客——伦敦的贵妇人们不懂音乐——只是借交响乐点缀风雅。
二是海顿的音乐脱离时代。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想和革命情绪都几乎没使他激动,他的音乐与斗争永远绝缘。脱离当时时代大背景的作品,生命力相对要弱些。这是带有规律性的问题。而贝多芬的作品,不仅交响曲,其他作品如弦乐四重奏、钢琴奏鸣曲等,都不乏时代的影子。
三是海顿性格懦弱。海顿一生备受欺凌,他有时候也表现出恼怒,但却总是逆来顺受。这种性格也必然在音乐中得以体现,使音乐缺乏博爱意识、时代气息和斗争精神,这从他的标题作品中就有所体现。莫扎特虽然不像贝多芬那样具有反抗精神,但毕竟敢于反抗,宁愿贫困也不忍受大主教的侮辱。其作品,一方面充满阳光、青春活力和乐观精神,背后又能让人感觉到内心深处的痛苦、忧郁和伤感等情绪。
四、录音次数也说明一定的问题。在这四位作曲家中,作品录音次数如下:
巴 赫:录音在15次以上的作品有67部(首) 莫扎特:录音在15次以上的作品有24部(首) 贝多芬:录音在15次以上的作品有22部(首) 海 顿:录音次数在15次以上的作品是2(一套钢琴奏鸣曲和一首小号协奏曲)。
看来演奏家们,除了巴洛克时期的巴赫、维瓦尔第等人的音乐作品外,还是比较喜欢演奏深刻一些的作品
|